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目标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围绕院校专业教学中的课程实操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实训周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开展,与院校共同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践、实训基地,打造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多功能化的实训基地。

项目内容

拟设立35个项目。围绕院校专业教学中的课程实操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实训周环节及毕业设计等环节,以专业岗位综合技能培养为目的,用专项解决方案、整体综合解决方案的形式,与院校共同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践、实训基地。

申报条件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的项目,对场地、使用、体系建设有一定的要求,申请院校满足和遵循以下条件方可进行申请。

(1)场地要求:合作院校提供相应符合要求的空置实训场地;

(2)院校需组建校内实训专业教学体系研究团队(至少2名具备BIM教学经验2年以上相关专业专任教师,并且要求项目负责人至少有3年以上相关专业教学经验)与企业共同研究及执行实践条件建设体系;

(3)实训基地建成后,愿意对兄弟院校公开,积极进行经验交流分享,组织观摩学习,推广建设与教学经验。

建设要求

序号项目建设要求
1 可持续价值工程造价实验基地

建设内容:

以新清单为建设背景,价值工程为内核,深度融合碳计量、BIM+全过程管理、工程造价大数据及市场化等数字化技术及软件工具,引入企业案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打造理实一体的系列课程、运用AI教学平台实现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管理。

建设标准:

1.满足 30 人以上教学,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能力和低碳决策思维的新一代造价工程师。系统性提升建筑项目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价值,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
2.建设面积不小于90平米。

2 智能建造实验室

建设内容:

1.实验室应融入智慧监测、智慧管理、建筑机器人、物联网等先进智慧施工技术,通过在该实验室进行智慧施工实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智能建造中常见的新型技术;
2.向上游延伸到设计,向下游延伸到算量造价,使学生了解整个建设周期中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及使用的工具。

建设标准:

1.满足 30 人以上教学,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手段发现并解决施工现场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建设面积不小于90平米。

3 城市生命线实验室

建设内容:

1.实验室应融入国产数字化道路、管线BIM软件、虚拟仿真软件以及CIM平台,配合搭建实体沙盘、布置机器人、探测器等硬件。
2.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压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3.实验室应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环境,支持道路、管线等多专业的协同工作。

建设标准:

1.满足 30 人以上教学,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手段发现并解决施工现场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建设面积不小于90平米。

4 道桥监测检测与加固实验基地

建设内容:

实验室需包含两大核心模块:
1.虚实交互实体模型:涵盖道路、桥梁典型病害的虚实交互模型库,集成多类型传感器与AI算法分析,形成"实体病害模拟-虚拟数据注入-云端智能诊断"的闭环教学系统;
2.智能教学平台:搭载行业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智能分析-虚拟实训"三端联动,开发涵盖"病害识别-方案制定-效果验证"的全流程实训模块;用以构建"虚实融合、全周期覆盖"的智能监测教学体系。

建设标准:

空间配置:标准化实验室空间满足30人以上教学,实训室建设面积不小于90平;
能力培养:聚焦"数字问题发现-智能工具应用-全周期管理"三大能力,通过虚实结合实训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
扩展能力:预留标准化接口,支持与智慧城市平台、行业监管系统对接,构建"教学-科研-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5 绿建低碳BIM多专业协同实验室

建设内容:

1.实验室应融入基于国产图形平台的BIM一体化软件和设备,支持多专业协同的BIM建模、绿建分析和模拟。
2.学生应能够在实验室中完成建筑从规划设计、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全阶段的绿色低碳认知与BIM实训实践。
3.学生应能够通过实验了解并掌握不同专业在工程项目中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建设标准:

1.满足 30 人以上教学,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绿色低碳建筑设计与评估的能力。
2.建设面积不小于90平米。

6 智慧城市实验室

建设内容:

1.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环境,进行智慧城市教学,让学生掌握CIM的基本概念、特点、优势及其在城市规划、管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能,使其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城市三维模型的构建和展示;能够整合多种信息技术资源,了解如何利用CIM技术进行定制化应用开发。
2.掌握智慧城市运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技术框架和实践经验。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及其在城市交通、能源、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学生将具备城市数据采集、整合、分析与可视化的实践能力,并能设计和优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3.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使学生通过实验室压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实际工作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建设标准:

1.满足 60 人以上教学,具备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的专业特色,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化手段发现并解决施工现场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建设面积不小于90平米。

7 装配化装修全流程数字化实训基地

建设内容:

1.核心技术模块:
BIM设计与深化:配备装配化装修BIM设计软件,实现“装修BIM模型→生产数据”无缝对接。
虚拟施工仿真:通过VR设备+仿真软件,模拟模块化墙面安装、管线集成、施工进度推演,训练学生“虚拟预演→现场实操”的数字化施工能力。
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施工进度、质量、成本管控系统,实现“BIM模型+现场数据”联动分析,培养学生项目数字化管理与决策能力。
2.实训场景构建:
全流程实训:学生完成“BIM建模→构件深化→虚拟拼装→施工管控→质量检测”全链条操作,掌握AR辅助安装定位、构件生产数据对接、施工工艺数字化优化等技术。
3.资源与标准:
教材与案例:编写《装配化装修数字化实训教程》,包含行业标准、典型项目案例、工具操作指南,配套构件库、施工工艺动画库。
考核体系:采用“项目成果+工具操作+岗位模拟”三维评价,确保学生掌握“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数字化技能,达到企业岗位准入标准。

建设标准:

1.面积不小于80平米,划分BIM设计区、虚拟仿真实训区、数字化管控区,功能分区清晰,满足30人/批次实训。
2.软件系统兼容行业主流平台,硬件支持BIM模型渲染、仿真运算、VR交互,确保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对接。

8 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实训室

建设内容:

1.BIM与虚拟仿真实训室:
BIM实训室:配备广联达 数维房建设计软件、YJK建筑安全性鉴定软件/YJK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软件
建筑加固计量与计价GTJ2026、健康监测云平台系统,一站式打通“设计→施工→运维”业务流。
虚拟施工仿真:通过VR设备+仿真软件,还原真实场景既有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建筑加固与修复技术操作流程,训练学生“木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方法与技术”数字化施工能力。
AI数字教学平台:系统秉持基于内容+活动的课堂混合式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在线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组装,每门课程包括微课、图纸、课件、工程模型、客观及实操练习题等统一集成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课前进行高效备课,并根据班级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2.实训空间场景构建:
全流程实训:学生完成“现场勘查→结构损伤检测→结构鉴定与评估→加固改造设计→加固改造施工”全链条操作,掌握建筑结构检测常见设备的使用、危旧房屋排查与鉴定、建筑改造更新与加固等技术。
3.资源与标准:
教学资源开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实训教学手册,包含行业标准、损伤劣化机理和危害、检测内容和方法、加固理论与技术、工程案例等,配套三维模型、施工工艺动画。

建设标准:

1.面积不小于300平米,划分智能检测空间、虚拟仿真实训室(BIM实训室)、结构健康监测空间、建筑加固工艺实训空间,功能分区清晰,满足40人/批次实训。
2.软件系统应为行业一线普遍使用的,兼容主流平台,硬件支持BIM结构模型渲染、仿真运算、VR交互,确保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对接。

支持方法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结合行业应用情况与院校合作,共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就此项目期间提供专项软件使用权支持价值总额20万元/项,供申报学校及教师完成项目建设。

(1)拟支持35项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建议建设周期从立项日期起为1-2年;

(2)选派技术人员根据立项项目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保持双向沟通和交流;

(3)在项目结束之际,进行项目评审。目的是对项目进行总结,巩固建设成果,并为公开共享建设成果给所有学校做准备。

申报流程
1、申报者应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http://cxhz.hep.com.cn)注册教师用户,填写申报相关信息(仅限本科院校),并下载《2022年4月-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申报书》进行填写。
2、项目申报人须将加盖高校校级主管部门公章的申请书形成PDF格式电子文档(无需提供纸质文档)上传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若有任何疑问,请致电企业项目负责人。企业项目负责人:孙老师,电话:010-56616357、18710205219,邮箱: sunyd-b@glodon.com
3、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于6月上旬、9月上旬分两次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并及时公示入选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