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建设目标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将围绕建筑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开展基于项目化教学、翻转式课堂、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项目内容
拟设立10个项目。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基于项目化教学、翻转式课堂,围绕建筑专业的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对标行业BIM技术的发展,对接院校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价值点突出的、可复制落地的专业精品课程,形成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申报条件
(1)项目申报单位须开设有高校相关专业,在相应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已经积累3年或以上经验,具备良好的综合应用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
(2)项目申报人建议从事专业教学或实训工作3年以上,专注于某门课程、课程群或者专业,形成有参考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改革方案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组织和指导研究项目实施的能力和经验;
(3)项目申报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推荐,该类项目每个单位推荐数量不超过1项。不受理个人申报;
(4)请选择具体课程方向,专注于某门课程、课程群或者专业,形成有参考和实践价值的教学改革方案。请具体明确该教学方案将是可公开、可共享的,广联达保障原创作者的署名权。
建设要求
基于广联达产品,开发辅助类教学产品,形成专业共建协同育人成果,拟立以下几个课题方向,申报人可以参考以下课题进行申报:
序号 | 项目 | 建设要求 |
1 |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本科高校建筑类专业(包含但不限于智能建造、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配套教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完成终稿并交付出版社,教材内容要结合目前行业使用的新技术、工艺、案例以及平台等;
2.课程设计:输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授课讲义、一节课授课视频、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2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5.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广联达项目管理AR沙盘软件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智能建造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2 |
道路勘测设计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本科高校基建类专业(包含但不限于土建类专业、水利类专业、交通运输类等)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基建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设计:输出本科《道路勘测设计》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2.课程资源1:建设完成满足基建类专业要求的道路勘测设计大纲建设、含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2: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一节课授课视频、分章节完整的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5.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数维道路设计软件、鸿城平台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道路勘测设计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3 |
AI-BIM课程开发及深度应用 |
使用广联达AI方案设计Concetto软件及BIM正向设计数维建筑设计软件开展AI-BIM课程建设并输出课程成果,课程名称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依据模版输出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2.示范性授课视频及教案:按照完整的一节课(2-4课时)录制,需要体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包含课程创新点)、教学PPT(课件)、完整的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练习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2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
4 |
桥梁工程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本科高校基建类专业(包含但不限于土建类专业、水利类专业、交通运输类等)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基建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设计:输出本科《桥梁工程》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2.课程资源1:建设完成满足基建类专业要求的桥梁工程大纲建设、含课程标准。
3.课程资源2: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一节课授课视频、分章节完整的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5.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数维桥梁设计软件、鸿城平台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桥梁工程》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桥梁工程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5 |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与工程实例 |
一、可行性分析报告(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本科高校基建类专业(包含但不限于土木类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地质类等)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设计:输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与工程实例》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2.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授课讲义、一节课授课视频、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3.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2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4.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广联达管立得、城市综合管廊设计软件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与工程实例》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智能建造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6 |
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与应用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高职智慧城市管理技术专业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配套教材:《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与应用》教材完成终稿并交付出版社,教材内容要结合目前行业使用的新技术、工艺、案例以及平台等;
2.课程设计:输出《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与应用》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授课讲义、一节课授课视频、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2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5.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数维建筑设计软件、数维结构设计软件、数维机电设计软件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城市信息模型(CIM)技术与应用》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智能建造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7 |
建筑工程物联网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本科高校建筑类专业(包含但不限于智能建造、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配套教材:《建筑工程物联网》教材完成终稿并交付出版社,教材内容要结合目前行业使用的新技术、工艺、案例以及平台等;
2.课程设计:输出《建筑工程物联网》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授课讲义、一节课授课视频、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AIoT产品目标、场景还原、问题描述、解决方案、产品设计方案等;
5.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实训台。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建筑工程物联网》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智能建造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8 |
建筑智慧运维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对政府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对全国高职及本科高校建筑类专业(包含但不限于智能建造、现代物业管理、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进行调研,包括开设情况及问题、师资配置情况等,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对传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新的平台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用以支撑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4.其他能够支撑本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调研;
5.通过以上调研分析出本课程需要改革的方向及改革的具体内容。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配套教材:《建筑智慧运维》教材完成终稿并交付出版社,教材内容要结合目前行业使用的新技术、工艺、案例以及平台等;
2.课程设计:输出《建筑智慧运维》的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分析报告、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课程创新点)、教学PPT、授课讲义、一节课授课视频、微课视频、配套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1-2个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5.所有课程建设内容需要使用广联达建筑智慧运维实训等先进的软件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课程实施情况:本次课程的目标达成情况,实施《建筑智慧运维》课程改革后,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定量和定性指标对学生的智能建造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教学反思,输出课程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9 |
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下AI赋能智能建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装配式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为例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政策调研:对国家及地方政府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含职业本科)、装配式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调研,分析政策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装配式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推动与要求,支撑课程改革必要性。
2.行业调研:调研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施工类智能建造专业中装配式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开设情况,涵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问题,以及行业内企业对掌握装配化装修技术人才的需求缺口、岗位技能要求等,支撑课程开设必要性。
3.趋势调研:调研装配化建筑行业在新材料、新技术(如VR/AR、虚拟仿真等)、新工艺(智能建造)、新设备(建造机器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明确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新需求,支撑课程改革必要性。
4.其他调研:调研区域产业发展对装配化智能建造人才的用人需求,以及同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含职业本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本校开设课程的优势与特色,支撑课程开设必要性。
5.调研总结:基于上述调研,分析高职院校装配化装修技术课程改革方向,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等,并明确改革具体举措。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重塑课程内容体系,明确能力体系、问题体系、知识体系、教学资源之间内在的逐级支撑关系,以此为依据重新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度结合课程进行内容重构,打破传统课程组织模式,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融入最新科技成果和行业实践,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课程图谱建设:从能力、问题、知识三个方面构建课程图谱,应涵盖整个课程,有明确的知识边界,不盲目扩展脱离课程目标和内容,图谱模块能完整地展示课程结构和教学资源配置,具备知识点的构建、管理、展示、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知识图谱中的知识点应具有完整性、独立性等特性。
3.教学资源整合:AI课程配套教学资源可基于院校原有教学资源和广联达数字实习教学平台,在此基础上按需制作增加相应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教学笔记、教学样例、试题库、案例库、文献、图片等资源。
4.专属AI助教配备:基于大模型,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库训练,配备AI助教,协助开展学生管理、总体数据统计、查看学生掌握度、查看学习详情、查看知识点学习详情、查看学生个人分析报告、分析每日学情、分析AI课程运行成果、分析课程学习变化趋势。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和学生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课后结合知识图谱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5.课题论文:企业专家负责协同育人项目课题论文的审核终稿并被国内一线期刊收录,论文内容应为课题的提炼和总结,成果可供相关院校借鉴。
6.软件工具:课程建设使用AI+广联达数字教学平台、广联达装配式AR教学立体化教学设备、广联达装配式智能建造实战模拟系统等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实施效果: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广联达数字教学平台可对AI赋能《装配式建筑构造与识图》实施动态管理,从课程运行平台、建设内容、教学资源、AI助教、AI工具、学情分析、学生评价等多个运行数据进行监测和跟踪。
2.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输出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建议。
|
10 |
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 |
一、课程建设必要性,输出可行性分析报告,报告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项内容:
1.政策调研:对国家及地方政府针对职业本科、风景园林建筑行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调研,分析政策对高职院校开设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专业的推动与要求,支撑课程改革必要性。
2.行业调研:调研全国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装配化装修技术课程开设情况,涵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问题,以及行业内企业对掌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岗位技能要求等,支撑课程开设必要性。
3.趋势调研:调研园林建筑行业在新材料、新技术(如VR、虚拟仿真等)、新工艺(智能建造)、新设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明确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新需求,支撑课程改革必要性。
4.其他调研:调研区域产业发展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人才的用人需求,以及同类型职业本科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本校开设课程的优势与特色,支撑课程开设必要性。
5.调研总结:基于上述调研,分析高职院校装配化装修技术课程改革方向,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等,并明确改革具体举措。
二、课程建设,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题论文:企业专家负责协同育人项目课题论文的审核终稿并被国内主流期刊收录,论文内容应为课题的提炼和总结,成果可供相关院校借鉴。
2.课程标准:输出《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课程标准,涵盖学生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规划、教学内容(包括装配化装修原理、施工流程、质量控制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与手段、教学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等内容。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 PPT、教学 PPT、授课讲义、授课视频、微课视频,配套典型工程案例及模型、考试试题及答案等资源。
4.实践任务:本课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贴近园林施工图设计师职业岗位需求,以园林施工图设计师工作任务为逻辑起点,选取四个典型工作任务(铺地、木亭、景墙、楼梯)为课程教学模块,形成既独立又递进的能力训练体系。
5.软件工具:课程建设使用广联达数字教学平台、园林建筑施工虚拟仿真软件等先进教学工具。
三、应用效果:
1.实施效果:对《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课程》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如通过理论考试成绩、实践作品质量、企业实习反馈等,评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
2.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输出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建议。
|
11 |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
使用广联达广易招交易平台软件开展课程建设并输出课程成果,课程名称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课程标准:依据模版输出课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内容;
2.示范性授课教学设计:按照完整的一节课(2-4课时)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学设计,突出课程特色;
3.课程资源:输出课程介绍PPT(包含课程创新点)、教学PPT(课件)、完整的微课视频、配套案例、练习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内容;
4.实践任务书:包括情境描述、任务说明、任务分工、考核标准、参考答案等,并完成5-6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实践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
支持办法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结合行业应用情况与院校合作,共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就此项目提供专项支持资金5万元/项,供申报学校及教师完成项目建设。
(1)拟支持10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建议建设周期从立项日期起为1年;
(2)选派技术人员根据立项项目提供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保持双向沟通和交流;
(3)在项目结束之际,进行项目评审。目的是对项目进行总结,巩固建设成果,并为公开共享建设成果给所有学校做参考。
申报流程
1、申报者应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平台(http://cxhz.hep.com.cn)注册教师用户,填写申报相关信息(仅限本科院校),并下载《2025年批次-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申报书》进行填写。
2、项目申报人须在2025年9月30日前将加盖高校校级主管部门公章的申请书形成PDF格式电子文档(无需提供纸质文档)上传至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若有任何疑问,请致电企业项目负责人。企业项目负责人:孙老师,电话:010-56616027,邮箱:
sunyd-b@glodon.com
3、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于申报结束后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评审,并及时公示入选项目名单。